退役不褪色 碧水映丹心
晨曦微露,广东省广州市车陂涌畔,一支身穿“护河”字样马甲、身姿挺拔的队伍已经集结。一声令下,队员们迅速散向车陂涌干支流沿岸。他们正是“红棉老兵河长”。脱下戎装未改本色,他们用脚步丈量河道,以汗水守护羊城绿水青山。
近年来,广州市委、市政府将“双拥”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,创立“红棉老兵河长”志愿服务品牌,发挥好退役军人这支宝贵力量,鼓励他们发扬“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奉献、特别能战斗”的精神,积极投身河湖治理保护,有力推动绿美广州建设向纵深发展。
“红棉老兵河长”开展护河行动 (王英来 摄) 戎装虽解志不改 广州市在2020年创建“红棉老兵河长”志愿服务品牌。在广州市河长制办公室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指导下,“红棉老兵河长”正式纳入全民巡河护河体系,实现常态化运营管理,发展成为河湖保护社会队伍的中坚力量。 为帮助“红棉老兵河长”高效投身水环境保护志愿活动,广州市河长办通过线下集中培训与线上直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,帮助他们全面掌握巡河护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。 依托“共筑清水梦”微信小程序,广州市打造了“全民巡河”“治水投诉”等便捷的线上模块,畅通了问题上报与流转的渠道,助力“红棉老兵河长”能够快捷、深入地参与到河湖保护工作中,真正实现“学习有方、巡河有据、投诉有效、部门有应”的闭环管理。 自2024年11月首批“红棉老兵河长”受聘以来,广州市已有756名红棉老兵自愿认领281条河涌开展日常管护,为广州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 淬炼尖刀树榜样 “一日从军,终身报国。河涌就是我们的‘新战场’。”广州市红棉老兵志愿联合会会长王英来感慨道,“那天在河边,一位86岁的老班长听说我们要巡河,坚持要和我们一起去。为人民服务的精神,早已深深刻在每一位老兵的心中。” 王英来从武警部队转业后创办了安保企业,为众多退役军人提供了就业机会。他带领员工巡河护河,紧急时刻挺身而出,参与应急抢险,将对国家的忠诚化为守护社会安宁的坚实力量。他也因其卓越贡献荣获“中国好人”、广东省“最美退役军人”等多项殊荣。 番禺区红棉老兵志愿服务队队长张玉堂是一位退役海军军人,他自筹资金购买巡逻船只,将军旅生涯中练就的专业技能转化为巡护河湖的实用技巧,积极组织并参与巡河护河、河道保洁、水上巡逻及救援补给等活动。 “在部队我接触的是大船,转业后也想着能为家乡的水做点什么。”张玉堂说,“清理垃圾这活儿虽然不起眼,但只要坚持干,对社会有益,我就觉得很自豪。" 天河区红棉老兵志愿服务队的苏志均,探索出一条将民俗文化与河涌保护相结合的新路。他在宣传水环境保护理念时巧妙融合龙丹文化等元素,实现了水环境保护与文化自信提升的有机结合。 像王英来、张玉堂、苏志均这样的红棉老兵还有很多,他们沿河而行,将奉献精神与巡河护河热情播撒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。 全民共治聚合力 “退役军人群体具有政治素质过硬、组织纪律严明、执行能力突出等显著优势,是广州市重点培育的社会治水力量。”广州市河长办专职副主任贺成伟说。通过打造“红棉老兵河长”品牌,广州正不断健全全民治水体系,构筑起坚实有力的河湖守护防线,勠力同心打好治水攻坚战。 助力退役军人社会价值实现与推进河湖长制的长效落实携手并进,正是广州探索河湖长制长效机制的重要路径之一。随着“红棉老兵河长”品牌的不断发展,退役军人“敢做、会做、坚持做”的实干精神,在治水志愿服务中得到充分体现,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。 广州“红棉老兵河长”正汇聚成广州碧水保卫战中的一道坚实堤坝,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场上续写着军人的荣光。在他们的带动下,许多青少年成为“守护河湖小小兵”,主动参与河湖保护活动,生态文明的种子在群众的心里扎了根。 据贺成伟介绍,广州市将进一步深化“红棉老兵河长”品牌建设,通过打造“红棉老兵河长”志愿服务驿站、建立榜样引领机制等举措,为“红棉老兵河长”志愿服务长效发展提供多方位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