荔枝红映清水岸 治水兴城谱新篇
南州六月荔枝丹。六月时节,广州荔枝湾,随处可见挂满红色果实的荔枝树,尤其是荔枝湾涌与驷马涌两岸,荔枝挂果成熟,红彤彤的景象与清水绿岸交相辉映,重现了古荔枝湾“一湾溪水绿、两岸荔枝红”的绝美画卷。
保护荔枝树,重塑古湾盛景
荔枝湾,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西关一带,是西关片区湿地和水系的总称。荔枝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,西汉陆贾出使南越,由驷马涌入城,在涌边筑泥城,遍植荔枝、花藕之属,荔枝湾因此得名。每当夏日来临,荔枝挂满枝头,红色果实掩映在绿树之中,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,形成“黄梅时节,红荔枝头”的“岭南第一景”,“一湾溪水绿、两岸荔枝红”的美誉便由此而来。
荔枝挂满枝头
荔枝湾畔荔枝树,不仅是自然景观,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,它见证了广州老城岁月变迁,寄托了西关人民记忆情感。然而,随着历史沧桑巨变、城市快速发展,荔枝湾水环境遭受污染,曾经茂盛的荔枝树也一度消失在市民的视野里。
荔枝湾不能没有荔枝树,若无“两岸荔枝红”,“一湾溪水绿”的釉色便暗淡了几分。迎亚运时期,荔湾区着力推进荔枝湾涌揭盖复涌,复原荔枝湾水系格局,在荔枝湾涌沿岸种植荔枝树百余株。2023年荔湾区实施荔枝湾涌和驷马涌滨水环境整治工程,对沿岸原有荔枝树重点保护,聘请农业专家指导荔枝树的管养,精心培植荔枝湾涌时敏广场的百年老荔枝树。
在相关部门的精心治理下,如今荔枝湾畔的荔枝树茁壮繁茂,焕发出勃勃生机,荔枝红映古湾新的景象重现这座千年商都,成为荔湾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一笔浓墨重彩。
修复水生态,再现碧水清流
若无“一湾溪水绿”,哪得“两岸荔枝红”。水是荔湾的基底,而治水之本在于修复水生态。为此,荔湾区坚持系统治理、流域治理、源头治理,按照“污涝同治、雨污分流”的思路,通过排水单元达标创建、合流渠箱清污分流、配套公共管网完善等体系化治水工程,实施生态补水、强化雨水资源利用、推动污水系统提质增效等一系列管理措施,着力改善河涌水质,恢复水系自然功能。
荔枝湾涌
目前荔枝湾片区成功实现雨污分流目标,从根本上解决了流域水安全和水环境问题。荔枝湾涌水质稳定达标,片区防洪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,重现了“荔湾渔唱”和“水秀花香”的动人美景;驷马涌同样经历了从黑臭到清澈的华丽转身,水质优良比例进一步提升。
滨水环境整治,打造宜居空间
荔湾治水,不仅治涌,也重视治岸,终极目标是实现水岸共治。荔湾区在修复水生态的同时,大力推进沿岸滨水环境整治,为市民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滨水空间。
在荔枝湾涌,通过实施滨水环境整治工程,以微改造手法和“绣花”功夫,对沿岸滨水环境进行优化改造提升,新增了桥头广场、桥下空间、口袋公园等公共空间1200多平方米,优化亲水驳岸、绿化花化水平,改善照明设施,构筑了步道、绿化、驳岸多层次亲水公共空间。
沿岸滨水环境
驷马涌的滨水环境整治同样亮点纷呈。通过适老化、便民化设计,利用有限资源设置遛鸟廊道、人性化设计花基台阶等,为群众创造了充满烟火味的滨水生活空间。同时,拓展滨水空间、改善河涌生态、实行人车分流设计等措施,也让驷马涌沿岸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。如今的驷马涌,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,也是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。
文旅融合发展,激活绿色水经济
治水兴城的最终目的,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。荔湾区在治水过程中,充分挖掘和利用古荔枝湾的文化历史资源,以水脉滋养文脉,推动文旅融合发展,激活水经济活力,让碧水清流融贯今古,流淌到市井一饮一啄的民生里。
在荔枝湾涌,通过演绎老桥梁、重现老场景、恢复老地名、保护老荔枝、融入老符号等措施,将水系资源与西关文化有机结合,打造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“西关水客厅”。这些景象不仅展现了老城区的独特魅力,还增强了市民对老城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。荔枝湾涌已成为广州旅游的靓丽名片和网红打卡点,每逢节假日便人头攒动、熙熙攘攘。
驷马涌的滨水环境整治也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发展。改造后的驷马涌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,还成功打造了新的城市漫步打卡点,吸引了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。这进一步增加了周边区域的客流量,提升了涌边楼宇的商业价值,带动了区域生态和经济的协同发展。